关于我们

about us

新的挑战

1987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西侧(现国家大剧院地址)建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大楼,邀请全国各大建筑设计院一百多名建筑师到北京现场设计。田守林、陈艾先代表上海院去北京做现场设计。照片为田守林向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彭真做方案汇报,并得到了彭真委员长的好评。

1992年8月,上海市建委、财政局、税务局发出通知,从1992年起,在上海市甲级勘察设计单位试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同年8月28日,“两院”分别与上海市建委、黄浦区税务局签订院经营承包协议书,在探索市场化的道路又向前进了一大步。1995年5月11日,“两院”被建设部列为全国参加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32个大型勘察设计单位之一。 此时,大量海外著名设计公司进入中国,“两院”开始有机会和国际著名建筑公司合作,如丹下健三、贝聿铭等。市场的挑战和技术的挑战,“两院”都积极参与。“两院”早期同国外合作的项目有:同香港王董合作的新锦江大酒店和华亭宾馆、同香港协建事务所合作的静安希尔顿酒店、同新加坡赵子安事务所合作的国际贵都大酒店、同美国李栋材事务所合作的虹桥迎宾馆等等。随后,“两院”又合作设计了一些大型项目,如上海大剧院、正大广场、中国工商银行、上海银行大厦等,这些项目的成功建设,使“两院”的设计人才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开放交流的信息,自身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涌现了一批国家级的院士大师。 1984年11月,我国进行首次南极考察,建立了第一个科考站——长城站。1991年华东院承担了长城站综合库、食品库的建筑设计。经过漫长岁月的使用和考验,该建筑至今仍屹立在南极的土地上。 

上海院改设计研究院挂牌仪式(1993年)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正处于大发展时期,其中之一就是以文化建筑领衔,带动文化发展。当时市领导提出的上海浦西尤其是人民广场要突出文化,形成政治加文化的中心,上海博物馆就是这种背景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上海博物馆在建筑造型上,首次实现了方与圆的组合,这在当时世界的博物馆中还从未有过;在陈列方式上,博物馆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均采用了开放式的设计,这在之前国内的博物馆中也是从未有过的。

——邢同和·六十年回顾座谈会

上海大剧院项目由于外方没有剧院设计的经验,都是由我们攻克了从建筑声学、视线分析以及特殊的屋架结构顶升等一系列的难题。在过程中我们的两位工程师就因为过度疲劳而患病去世,一位是设计总负责人祝秀荣同志,另一位是动力组组长张钦奂同志,他们都日夜赶工完成设计进度,晚上还把图纸带回家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项目接近尾声的时候不幸辞世,令人十分惋惜。

——曹嘉明·六十年回顾座谈会

东方明珠项目开始时,院里先后组织了三、四十人在工房里进行方案的可行性设计,后来在夏天的时候搬到乍浦路的一个工房继续进行方案的深入探讨。经过半年多的时间,我们搜集了大量当时全世界范围内电视高塔的资料,比较之下,有了多筒结构方案的初衷。一是为了造型,一是为了多重抗震防震。

——江欢成·六十年回顾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