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证·而立浦东 | 永远的世博记忆:你所不知的奋战上海世博会的2000日夜

2000个日日夜夜:世博盛世

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了迄今规模最大的“2010上海世博会”。这一年,上海经历了不平凡的184天,而现代设计集团(现为华建集团)的百多名设计人员,却连续奋战2000多个日日夜夜。
世博会,是世界建筑师最难得的舞台,也是一个最严峻的考场。最早走上这片万众瞩目的土地,并且坚持到这里建成一座美轮美奂的世界都市,只能是本土的建筑师。

△2010年4月30日的夜晚,属于上海

现代设计集团主要参与设计的项目有永久性建筑世博轴(今为世博源)、世博中心、世博文化中心(今为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中国地区馆(今为中华艺术宫)、庆典广场、世博特钢大舞台;外国自建馆有阿联酋馆、奥地利馆、德国馆、摩洛哥王国馆、日本馆、委内瑞拉馆、智利馆;企业馆有上汽通用汽车馆(今为儿童艺术中心)、石油馆、信息通信馆、中国人保馆;最佳城市实践区有沪上生态家(今为华建集团上海建筑科创中心);园区配套有世博村A地块(今为洲际酒店)、世博村D地块公寓式酒店、世博村J地块经济型酒店、世博媒体服务中心、世博行政中心。另外,集团以设计咨询、设计监理等方式参与的项目更是数不胜数。这是殊荣,也是责任。

△2010年3月21日,登上卢浦大桥最顶端,拍摄世博园区

黄浦江潮起潮落,那些广受赞誉的建筑或者离去,或者永留江边。那些建筑里发生的故事会像史诗一样流传。世博会史和建筑史,都会铭记是谁设计了它们。那些呕心沥血,将梦想变成现实的日子,远去了,却永远留在记忆中。
十年过去了,看着人潮涌动的一轴四馆,也不禁想起那设计背后的故事……

△由世博园区的浦西片区遥看一轴四馆

中国馆参选方案:“中国韵”写意形态彰显中国诗意

中国馆的设计,是在世博会的大背景下进行,并且有着其他项目所不具有的特征,引发众多人的目光、评价、感悟,中国馆一共征集到344个方案。最终花落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何镜堂院士的团队,而现代设计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现为华建集团华东总院)的建筑师们在中国馆设计上的探索,依然值得回忆。
中国韵、中国桥、鼓乐中华、木构、曲水流觞、流水等作品,其价值并不能从是否成功实施来评价,这是建筑师们对于建筑如何表现中国精神的集体尝试,也是一次用现代建筑语汇演绎中国传统文化的实验。
在华东院众多方案中,“中国韵”方案代表华东院入围前八名。“中国韵”以漂浮于水面的三片树叶为灵感源泉,以写意般的建筑形式、洒脱的线条赋予建筑形式丰富的想象空间,在不同的视角和方位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无论有人说像“花瓣”、“小船”也好,“水饺”、“乐器”也罢,这都是参与体验方案再创作的过程。这种想象力至少可以令建筑消除枯燥乏味的感觉,让建筑带有一种倾诉般的韵味和生活的意义,它可以缩短建筑师与欣赏者在精神上的距离,也许这就是一种建筑的诗意之旅。

△出自《悠远的回声》之00年代

△出自《悠远的回声》之00年代

世博文化中心:宛如天外来客的碟形徐徐降落

走到世博轴的尽端,在黄浦江畔有一个大飞碟停在那里,它就是世博文化中心(现为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飞碟”是公众口口相传的对世博文化中心的昵称。对于公众来说它和世博轴、中国馆、世博中心一道构成了世博标志性建筑的崭新视觉记忆。

△水镜映射下的世博文化中心

而对于建筑人士来说,它那种惊心动魄的建筑美感,拓展了建筑艺术的边际,创造了崭新的城市形象,而在建筑技术、工艺、节能和观演建筑功能适应性和综合性方面,世博文化中心同样建树颇丰。

△宛如天外飞蝶

随着上海世博会开幕时间的迫近,大家意识到本轮会战的决定性意义,华东院内部发起了全院方案征集活动。内部初选提出了12个方案,蔚为壮观。经过密集而持久的评审研讨会后,内部再选又提出9个方案。在关键时刻,汪孝安总建筑师建议用一个宛如天外来客的碟形体量来收纳场馆空间,让它徐徐降落在滨江草坡之上,这个方案将经典的碗形室内场馆原形狡黠地变成了碟形,然后把它放在一片草坡上,一道修长的凹槽使横向的张力得到绝对强化,团队走这一步险棋颇具勇气。最终,所有为世博文化中心付出辛劳与期盼的同仁将会一生牢记2007年11月13日这个日子,在时任上海市市长韩正主持的最高评审会议上,相关领导和专家集体决定,华东院提交的“时空飞梭”方案为世博文化中心最终中标方案。
这一天距离开工日期12月30日仅有47天,距离2010年4月30日世博会开幕式仅有871天,而投标过程竟持续了438天,一共提交过12个正式方案,内部评审方案51个。
最终,这个形似贝壳、抑或飞碟的体量在浦江之畔、绿带之上勾勒出一道弧形的天际线,同时与中国馆、世博中心平直的轮廓形成友好的照应关系,协调统一。用一个草坡托起场馆,草坡与绿带融为一体,让滨江景观更加完整。从建筑属性上看,形式和气质上既活泼又优美,充满想象力。草坡与飞碟都被以均质单一的材料覆盖着的,上柔下刚、上明下暗、上轻下重、上主下次,如此分明的艺术对比所营造的悬浮感仿佛摆脱了地球引力的束缚。至于对城市形象的贡献则是它成了世博会的地标之一,丰富了世人对上海的视觉记忆。

飞碟的造型属于非线性的曲面体,在设计和施工上的难点有两方面——找形和分形。设计找形:由于时间所迫,飞碟壳体的曲面没有试图去找一个数学公式来完美描述,它是一个自由曲面,这给后期施工带来不小难度。施工找形。空间取点是施工的关键,只有获得关键点的空间坐标才能使自由曲面施工成为可能。
一个巨大的壳体生成后需要将它的表皮分解成利于施工的小块并提出相应的结构构造解决方案,这就是分形。通过编程将上下壳体分解为近3万块面积接近的三角形平面铝板,再安装到找形后取点的位置上去。可以说如果没有3D计算机模型用来辅助整个设计与建造过程,就无法建造这座建筑。

△这些工人位于世博文化中心的屋顶,负责安装顶部幕墙,殊不知,他们脚下的六角交接的位置便是申请到专利的节点技术。他们英俊洒脱、率真坦诚,还有自信的态度,都给这幅画面增色不少。

本工程属平面不规则的长悬臂大型钢结构建筑,结构体系特殊,节点构造复杂,经合理地布置结构,达到了建筑功能与结构形式的完美统一。悬挑跨度31米,尺度相当于越过一个篮球场,36榀量身定做的主桁架各不相同,主场馆长轴跨度140米,比一个足球场的长度还大,六层环箍起到了平衡外悬挑的作用,恰如所有参加建筑设计的人员手拉手站成一圈所形成的合力,这些数据都证明了世博文化中心不仅是建筑奇迹也是结构奇迹。

△模拟36榀悬臂桁架及内部大空间的设计团队合影,《悠远的回声》00年代

△建设中的世博文化中心内景

世博中心:“上海应该有这样一个国际会议中心”

世博中心是世博会期间唯一不对公众开放的特殊场馆,但每天又必定出现在各类新闻视频播报之中。那欢快的国家馆日活动、隆重的接待宴请以及高端的文艺演出,充分表现出世博园“超级会所”和“城市客厅”的重要职能。

“抱合相拥的体态、公平正义的象征、清澈透明的议事厅”,充分体现出大型政务活动和国际会议中心的性格特征。如今,世博中心已成功举办了上海“两会”,也迎来国际首脑峰会等重大国际事项。今日闪烁的成果离不开昔日辛勤的付出,最终落成的建筑其实并不是一个唯一的方案,也是经过多轮比选,严格筛选而出的。

世博中心凝聚了华东院上下,来自各方的心血和智慧。总体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6年8月至10月,方案投标。华东院和美国D+P设计公司组成联合体经过近两个月苦战,最终以“和谐共生”、“纽带·如意”、“城市客厅”三大概念,“之”字造型的方案成功入围。第二阶段:2006年11月至2007年2月,方案调整阶段有多轮漫长而艰苦的优化比选,全院动员,群策群力,众多建筑师都为此贡献了智慧和创意。第三阶段:2007年3月至2007年5月,对项目周边环境关系研究,确定“东高西低”形制,并确定了锯齿形外立面,方案以两个叠合抽开的盒体,尽显现代建筑的简洁明快。建筑立面折叠起伏,呼应了浦江的碧波荡漾,两个盒体中间镂空,“洞”透出江水一景。

从外面看,350米长、100米宽、40米高,共计14万平方米的世博中心,无论自身地位还是外形尺度,以及那富有创意的片状折面玻璃外墙,就足以构成了建筑的主要形态特征。透过每片玻璃的缝隙,可以通过手动或电控令两组窗扇上下开启,形成有序的空气对流。折面玻璃幕墙的竖向肌理还与折面石材幕墙的横向错动形成了统一和对比的元素,也为夜景灯光的表现提供了有效的空间和平台外墙围护结构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对日照阻挡和吸收。

据项目负责人傅海聪回忆:“2009年夏秋时节,有一天突然接到通知,韩市长要看室内设计方案。世博中心是他直接关心的项目,而且室内标准是世博会建筑中最高的。在此之前已经汇报过多次,原则都已通过。当时项目已经进行到内装施工后期阶段。那天晚上我是随世博集团和市府及世博局三位领导直接去市长办公室汇报,我们都有些不知所措。”
“然而汇报很顺利,韩市长对设计和工程进展很满意,而且明确表示要抓精品工程,世博会前将不在世博中心召开‘两会’。我们不仅如释重负,而且对设计前景更加充满信心。”
“2010年1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世博园区,并在世博中心召开世博动员会。由于世博中心几乎是当时世博园内唯一竣工投入试运营的场馆,作为世博园的形象代表,其意义之重大可想而知。”
“那天中午12点整,当我第一时间得知总书记刚刚圆满结束了世博中心的会议并给予世博中心‘上海应该有这样一个国际会议中心’的评价时,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世博中心工程经过了严格的全程考核,荣获LEED金奖。设计团队先后获得了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市金杯集体以及世博赛区百佳建设者等荣誉称号。

世博轴面对人流疏导、成本控制、索膜结构三大挑战

当今的世博源可谓是集魅力秀场、人文艺术、亲子娱乐等于一体的超级购物中心,它的前身便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世博轴及地下综合体工程,是世博园区空间景观和人流交通的综合体。2010年,作为上海世博会最主要的园区入口,世博轴承担了约23%的客流入园。其中,分布于世博轴之中的六个阳光谷,为过长的流线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景观节点,也成为世博轴最具标志性的特征之一。

2006年,世博轴正式启动,德国SBA公司的方案因为其地下空间的绿色生态概念特点而中标。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与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共同完成方案深化、初步设计以及施工图设计,其中最具技术难度的世博轴钢结构阳光谷张拉膜结构施工图设计都由华东院完成。

△施工中的阳光谷

入园大门户

大人流交通疏散和舒适性是世博轴的主要功能,也是要攻克的难题。入园高峰时的人流量,以及7号、8号两条地铁线交汇在耀华路之后又会有多少人流量,就需要参考更为精准的数据。这是一个摸索的过程,其实很多研究已经超出建筑师的专业范围,这是一种在未知条件下推动这个项目的创造力。
安检这个功能从世博轴项目最开始就已经在考虑之中,但是安检功能的全部落地却等到了最后的最后。2009年的4月,项目已经开始进入内装修的阶段,安保部门突然变更了安检的一套数据,安检闸机的安检时间由10秒过一人增加到28秒过一人。挑战重新开始,本来每层要求几十个安检单元只采用2台X光射线安检机,现在增加到每个安检单元都要有1台。正当建筑师全力以赴克服以上难关的时候,业主突然调整了安检口宽度的指标,从每个标准单元的横向宽度由2.2米骤增到4.5米宽,而安检口的数量却不能够减少,建筑的总宽度当然更是不能变的。这三个严峻的挑战带给设计师们无数个不眠之夜,没有将整个方案推倒重来的时间,只能在草图纸上进行排列组合。以标准单位为基础进行各种形式的组合,在单体组合上采用错位式的排布借取宽度,在整体上用“品”字形布局来收缩占地面宽。经过一次又一次和业主以及上级有关部门的沟通,终于确定了最后安检区的形式,此时2010年的新年钟声已经敲响。赶在试运行前的最后几天,工人焊好了最后一根栏杆,安装人员进行了最后一次调试,保证了安保功能在运营期间的顺利发挥。

关于阳光谷

阳光谷的设计可满足部分地下空间的采光、自然通风及雨水收集的要求,提高地下空间的舒适感。因而阳光谷是功能、技术、艺术的完美结合。但是阳光谷的设计、计算制作难度是相当大的,当时德方提出深化设计费9000万人民币,一分不让。天价的设计费自然以失败而告终,这样一来攻关重担就落在华东院身上。其实,在世博局的组织下,在谈判之前就已为实现阳光谷做了半年之久的科研准备,当时分成找形组、计算组、制作组分头开展工作,定期碰头沟通、制作实体模型、试样、开展节点受力试验。我们利用国内技术力量,仅用了1800万人民币技术研发攻关,成功完成了阳光谷从设计到施工的全过程。

△施工中的阳光谷

△这位工人位于世博轴阳光谷的顶部,正在负责安装世博轴灯光布线,由于高空作业较为危险,工人身着鲜艳的大红色,显得格外夺目。他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骄傲与荣耀。

关于索膜结构

世博轴索膜结构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膜面积达6.5万平方米。总长度约840米,最大跨度约97米,单块膜最大展开面积约1800平方米,索膜结构边索单跨最长约80米,脊索最长约115米,为大跨度柔性结构。上海地区受台风影响大,而且又是世博会工程,因而结构的安全性成为首要达到的目标。

世博轴需要面对的挑战,除了阳光谷、膜结构,江水源地源热泵的综合应用外,当然还有很多,要面对这些挑战,需要勇气,需要技术,更需要一种精神,一种舍我其谁不服输的精神,一种脚踏实地认真务实的精神,一种团队通力合作的精神。
部分文字出自《悠远的回声》,未标明出处的照片均由邵峰拍摄
在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年间,华建集团抓住机遇,不断发展壮大。集团的前身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简称华东院)和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简称上海院)于1998年合并组建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现代设计集团),继而在2015年登陆资本市场,打响“华建集团”品牌。

点击返回文章列表页